人常化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颇显感慨地以一句:“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来开始讲一段故事。在我看来则不然,我觉得不幸的人才是相似的,幸福的人则各有各的幸福。于我而言,选择哲学、选择南京大学便在可能与现实两个层次上不断指引我去追寻那无尽的、种种的的幸福。

 

“哲学是人的生命。”我们与其说这是一个结论,不如说这是一种选择。似我一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了让哲学去笼罩自己的生活,以至于后来当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并想要去思考答案的时候,才惊诧地发现“时来无始,万法等依”,竟不知该从何说起了。所以在这里我与诸位分享的首先是这种生活而不是“经验知识”,至于能从这种生活中读到些什么,或未可言。一如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其实我从未想过去写经验贴,原因也很简单:不喜。不喜并非讨厌,也并非不能,所以虽美其名曰述而不作,然实际上是自知文不尽言,故而喜面谈而不喜成文而已。庄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以此观之,今尚喜言谈之我仍不过处于一“翱翔蓬蒿之间”之境矣。那缘何为此?皆因近日通过与观海听涛诸贤士之接触,感念其系统之完备、态度之恳切、匠心之独运与斯业之精致,便欲以一二所得成文,以资共勉。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如我前时所说,选择南京大学是我区区数十载生命中的一件幸事。然彼时未曾预料到的是我那一次考试是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近十年来招生最少的一届,只有两人。相比于今年的7人而言,彼时之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然据实以言,当时我虽假意矫揉说要放弃,然在见到招生目录的那一刻,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便只有两个字:第一。果不其然,求最卓者得其上。我以初试复试笔试面试全部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到了我现在的这个专业。当然回首来看欣喜也只不过持续了数日而已,喜乐哀愁皆为尘土,而心,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当然也不是未曾想过失败,但如若说我尽了自己的全力却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那我便接受命运,此亦是不惹尘埃,此心无愧耳。

 

如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中国心性之学是一求得舍失之学,然中国哲学实际上却是一“求之有道”之事,故而吾欲于其下淡讲些许方法之事。只言其中攸关之处,毕竟各适其分,各足其性,一文而显全域,实非吾之能也。

 

中国哲学从本质上就是一门体悟之学,所以其首要便是找到自己最能体悟之处、最能体悟之人、最能体悟之时。吾自西方美学始进入哲学之门,自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氏宗三之学渐入中国哲学之境。南京大学白欲晓教授是业内现代新儒学研究执牛耳之人,其一贯倡导要视自我为一历史中之自我,视学问为一纵观之学问方可进入此门。白师断牟氏为现代新儒学之珠穆朗玛峰,不观其容则无以知现代中国哲学之貌——不知现代则无以知历史之华,观其学亦不可不感其决绝之雄、凌骨之寒。诚如老子所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这就告诉我们学问想要入门就必须踏踏实实读书,而且是读好书、读原著。至于哪种书才是契合自性之选,则需实际之机缘方可明晰。然不论如何,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只有当自己之生命与先贤相接通,与历史相融合,才能够在这场堪称残酷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有些暂时的失败者可能会说考试是考哲学史而不是考哲学,但实际上进不去哲学之门对于哲学史的理解便只能是管窥蠡测,便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圆融贯通之境。至于说到后面的进入研究生之后面对导师而词穷理限之辈,则更是不一而足了。

 

而后便是所谓心态。就我而言中国哲学带给我最大的幸福便是指引我求到了一颗真常心。心去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亮起来。心是无所限、无所不限的。以前看《少帅》,里面说张学良生前最后用过的一本圣经折页在诗第九章,其中写道:我们度尽的岁月,像一个还在讲着的故事。  对我而言也是一样,我度过的岁月,也像是一个正在讲着的故事。所以说当真正地拥有真常心、真正地进入到中国哲学指引下的生命之时,人是可以足以坦然面对自我、面对生活的。宇宙奇奇妙妙幻想万种,人间起起落落大梦一场。唯有以一自性清净之真常心加以把持,方可从容地洒扫应对。至于说到具体的如何面对各种情景,如何排遣诸般心绪,前人之述备矣,吾于此便不加赘言了。

 

继而便是从事斯业者须明之几点方法。一是辩证。从事哲学研究者当知辩证之义并非俗见(正反对照、取长补短)那般简单,故而当发觉自身此能,发掘诸学奥义。有道是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此法之用将足以自得。二是分别与非分别。当明晰知识与学问之区别,以分别法观知识,以非分别法转识成智。事可从经亦可从权,切不可有鄙夷知识之陋见,更不可有绝弃善慧之舍本逐末之举。三是圆融。此是中国哲学一问题,亦是做人一问题。我时常讲于自己的学生要以圆融无碍之般若与圆满无尽、主伴俱足之实性相结合,一而二,二而一,方显真正圆融之相。此是吾随尊师、先贤数年所学所得之精髓处。如有机缘,吾将此理细细与诸位共商。

 

最后我想就一些准备工作以及部分参考内容加以说明。我从来不会要求我带的学生去模仿我的备考。我未曾跨考,所以实际上直到考前一个月也就是十一月底的时候我每天的学习时间也不过就是五六个小时,如果去除玩手机以及流连秀色、美食(没办法重庆太安逸了)的时间外,就只有三四个小时了。但是我就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高效完成了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吾希望诸君能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学习效率。至于具体的方法,中国哲学课上我将薄见与诸君分享的(文不尽言……)。另外便是张弛有度,我在距离考试还有十天的时候暗示自己要转化心绪,调整状态,蓄势而发。后来坚持了七天完成了考试,我觉得这已经是我连日保持临考状态的极致了,即是“张”。至于“驰”,因为学校设施不错,重庆生活也很好,所以我总能找到可以放松的方式(其实大部分时候也就是英雄联盟……)。但是仍盼诸位能知此理,勿要“形为身役”低效复习。

 

就学科而言中哲在我之前的推文里诸位学长讲的已然很不错了,可见观海听涛之专业性与系统性。例如哲学史版本的选取、个人笔记的整理、择校时各高校治学之学风、具体的时间安排等不一而足。事无巨细,皆因人而异,殊应晰之。至于政治英语两门课,政治我自入文科后便一直很好故而从未担心过,英语我甚至连单词都没背只看了《于慧考研英语100篇》便上阵了……(所以导致读研的时候上学期还是要选英语课去上才能有学分)想想还是太大胆……请大家不要跟我学……

 

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想来以前别人问我经验的时候我只会说八个字,所以他们都觉得我不真诚,不是真心想要和他们分享经验的╮(╯▽╰)╭今天,写了很长但是最后想想还是觉得应该以这八个字来收尾:“临事而惧、慎终如始”。前者出自《论语·述而》,后者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知之、悟之、践之,吾始有今日之成也。此中深意,饮水自知。

 

夜深了,金陵渐渐入眠,真的已经很晚了……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