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京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政治同盟。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公元前36年,屋大维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公元前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罗马重新统一。

2.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该书起初由哲海什雅里起草,以 6世纪波斯故事为蓝本,吸取印度、希腊、埃及等地的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传说、名人轶事等,10世纪中叶初步形成,16世纪最后编定。书中故事集中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

3.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全称是“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是中古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它成立的时间在12世纪左右。1099年圣城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后,很多欧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这时十字军的主力已经回欧洲去了,朝圣者在路上常会遭到强盗的袭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有些贵族和其它八名骑士建立了圣殿骑士团,以保护欧洲来的朝圣者。13世纪后,圣殿骑士团衰落,后在法王腓力二世的打击下消亡。

4.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5.乌托邦

英国作家莫尔1516年发表的作品。托马斯•莫尔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莫尔主张教皇权力至高无上,于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516年,莫尔出版拉丁文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即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宗教信仰自由等。

6.三角贸易

17-18世纪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贩奴为中心的洲际贸易。又称黑奴贸易、大西洋奴隶贸易。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7.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全称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论述题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并挟提洛同盟以咄邮逼人之势致力于贸易与政治的扩张,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结果,引起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和对抗。两者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为这次战争首先是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的,故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是战争的导火线。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时26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元前431〜前421年为战争第一阶段。斯巴达陆军攻袭阿提卡,雅典海军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一带活动,双方分别逞威于陆地和海上,互有胜负,于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为期50年的《尼西亚合约》,各自退出所占的地区。实际只是暂时休战。

公元前415〜前413年为战争第二阶段。雅典进攻西西里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公元前413〜前404年为战争第三阶段。斯巴达在波斯的支持下加强了海军实力,公元前405年羊河之战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签署了城下之盟,接受了斯巴达提出的苛刻条件,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海军移交斯巴达,取消民主政治。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奉行民主政治、经济实力远强于斯巴达的雅典之所以失败, 原因在于:

(1)雅典将提洛同盟变成为本邦服务的工具,导致战争一旦失利,盟邦便纷纷叛离,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2)雅典派争激烈,影响了政局和士气,内耗了自身力量。

(3)奴隶的反抗和逃亡打击了雅典经济。

(4)外部树敌太多。

(5)战争后期雅典将领缺乏韬略,战略战术不当,致使关键战役一败再败。

(6)斯巴达的国内矛盾没有雅典那样复杂,其将领经验丰富,总揽全局,战士素质也较高。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虽是一场希腊的内战,但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远甚于希波战争。整个希腊民穷财尽,政治走向无序,文化遭到破坏,希腊文明由全盛走向了衰落。战后,希腊各邦都陷入了深刻的城邦危机之中,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1)战争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中小奴隶主经济日益为大奴隶主所排挤,城邦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经济逐渐瓦解,成为城邦危机的根源。

(2)战争是导致人流锐减,公民兵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城邦政治的支柱——公民兵制动摇了,雇佣兵开始增多。

(3)伴随着希腊各邦内部危机,城邦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导致希腊出现了争霸和混战的局面。希腊城邦的衰落,为位于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和统治提供了条件。

2.请评述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行的前因后果及其影响。(略)

3.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简要评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书正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之前有导论,包括第一章: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作者探究的是从人口统计或社会调查中发现的这一现象:“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是作者在“竭力探究在基督教的不同分支中历史地存在过的那些宗教思想的各自特性和相互差”之前,“对我们正在试图对之作出历史说明的那些现象的独特性略加论述”。第三章:路德的天职观——研究任务。作者从德语中的Be-ruf和英语中的calling两词的含义出发。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一种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样的含义是宗教改革的结果。下篇为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包括第四章尘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及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前章作者研究的是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派、浸礼派这四种历史上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的教义。第五章作者抛开各派在教义的差别,而在这共同的“世俗禁俗主义”的角度上将新教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发端于加尔文教的英国清教徒为职业观提供了最融贯系统的宗教依据”,作者具体地研究了清教的伦理,并以17世纪的R·巴克斯特作为清教伦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来加以研究。

4.美国独立战争后社会转型及政治现代化历程

(一)主要的社会转型。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最早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国家之一。

(1)经济上:美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两个根本性变革,一个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再一个就是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内战前的美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内战后,美国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工业浪潮席卷全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名列世界第一位,成为一个工业国。

(2)政治上:一是三权分立制权力重心的转移——从“国会至上”到以总统为中心。一直到19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实际是一种“国会至上”的体制。然而,这一格局在20世纪初逐渐被打破。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已有了很大的扩张,并逐渐取得了优势,成为三权制衡的重心。二是州权的削弱与联邦权力的增长。从宪法制定到内战,美国的联邦制一直带有浓厚的州权色彩。从内战以后到进步时代结束时为止,浓厚的州权色彩已逐渐淡化,联邦集权的倾向日益加强。三是两党的趋同与第三党的兴起。转型时期美国政党制度也悄悄地发生了演变,其变化主要有:两党日益趋同,共和党日趋保守,民主党则走向改良,第三党跻身政坛。四是文官制度改革。首先,法律规定建立文官委员会来统一领导文官事务;其次,确立了“功绩制”原则,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再次,确立了“政治中立”的原则。五是选举制度的改善及其他民主参政形式的发展。首先,选民范围有所扩大,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其次,变革旧的提名方法和投票方式,实行更加透明的选举制度。

(二)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转型时期的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得美国跻身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直至今天为止,美国仍然占据着世界经济首位。

(2)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演变一方面使得联邦政府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充,开始对经济与社会事务进行有力干预,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文官制度的建立抑制了大财富集团对政治的操 纵,使官员任用制度开始向任人唯贤的方向发展。政府的决策更为迅速、准确,适应了社会发展加速化趋势。而选举制度的改善以及创制、复决、罢免等新参政形式的产生则使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有了更为广泛的民众基础,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是美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为现代美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现代意义的美国两党制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转型时期确立的新的联邦制格局与权力制衡关系至今未变。

2019南京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后三头同盟

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政治同盟。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公元前36年,屋大维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公元前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罗马重新统一。

2.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该书起初由哲海什雅里起草,以 6世纪波斯故事为蓝本,吸取印度、希腊、埃及等地的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传说、名人轶事等,10世纪中叶初步形成,16世纪最后编定。书中故事集中地反映了阿拉伯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

3.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全称是“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是中古欧洲三大骑士团之一。它成立的时间在12世纪左右。1099年圣城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后,很多欧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这时十字军的主力已经回欧洲去了,朝圣者在路上常会遭到强盗的袭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有些贵族和其它八名骑士建立了圣殿骑士团,以保护欧洲来的朝圣者。13世纪后,圣殿骑士团衰落,后在法王腓力二世的打击下消亡。

4.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者“恐怖的伊凡”、“伊凡大帝”。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5.乌托邦

英国作家莫尔1516年发表的作品。托马斯•莫尔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莫尔主张教皇权力至高无上,于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516年,莫尔出版拉丁文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即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宗教信仰自由等。

6.三角贸易

17-18世纪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贩奴为中心的洲际贸易。又称黑奴贸易、大西洋奴隶贸易。17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7.人权宣言

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全称为《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之间的冲突。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结果,它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二.论述题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并挟提洛同盟以咄邮逼人之势致力于贸易与政治的扩张,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结果,引起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和对抗。两者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为这次战争首先是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的,故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是战争的导火线。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时26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元前431〜前421年为战争第一阶段。斯巴达陆军攻袭阿提卡,雅典海军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一带活动,双方分别逞威于陆地和海上,互有胜负,于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为期50年的《尼西亚合约》,各自退出所占的地区。实际只是暂时休战。

公元前415〜前413年为战争第二阶段。雅典进攻西西里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公元前413〜前404年为战争第三阶段。斯巴达在波斯的支持下加强了海军实力,公元前405年羊河之战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签署了城下之盟,接受了斯巴达提出的苛刻条件,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海军移交斯巴达,取消民主政治。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奉行民主政治、经济实力远强于斯巴达的雅典之所以失败, 原因在于:

(1)雅典将提洛同盟变成为本邦服务的工具,导致战争一旦失利,盟邦便纷纷叛离,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2)雅典派争激烈,影响了政局和士气,内耗了自身力量。

(3)奴隶的反抗和逃亡打击了雅典经济。

(4)外部树敌太多。

(5)战争后期雅典将领缺乏韬略,战略战术不当,致使关键战役一败再败。

(6)斯巴达的国内矛盾没有雅典那样复杂,其将领经验丰富,总揽全局,战士素质也较高。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虽是一场希腊的内战,但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远甚于希波战争。整个希腊民穷财尽,政治走向无序,文化遭到破坏,希腊文明由全盛走向了衰落。战后,希腊各邦都陷入了深刻的城邦危机之中,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1)战争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中小奴隶主经济日益为大奴隶主所排挤,城邦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经济逐渐瓦解,成为城邦危机的根源。

(2)战争是导致人流锐减,公民兵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城邦政治的支柱——公民兵制动摇了,雇佣兵开始增多。

(3)伴随着希腊各邦内部危机,城邦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导致希腊出现了争霸和混战的局面。希腊城邦的衰落,为位于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和统治提供了条件。

2.请评述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卡诺莎之行的前因后果及其影响。(略)

3.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简要评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书正文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之前有导论,包括第一章: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作者探究的是从人口统计或社会调查中发现的这一现象:“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是作者在“竭力探究在基督教的不同分支中历史地存在过的那些宗教思想的各自特性和相互差”之前,“对我们正在试图对之作出历史说明的那些现象的独特性略加论述”。第三章:路德的天职观——研究任务。作者从德语中的Be-ruf和英语中的calling两词的含义出发。因为这两个词都含有一种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样的含义是宗教改革的结果。下篇为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包括第四章尘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及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前章作者研究的是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派、浸礼派这四种历史上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的教义。第五章作者抛开各派在教义的差别,而在这共同的“世俗禁俗主义”的角度上将新教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发端于加尔文教的英国清教徒为职业观提供了最融贯系统的宗教依据”,作者具体地研究了清教的伦理,并以17世纪的R·巴克斯特作为清教伦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来加以研究。

4.美国独立战争后社会转型及政治现代化历程

(一)主要的社会转型。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最早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国家之一。

(1)经济上:美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两个根本性变革,一个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再一个就是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内战前的美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内战后,美国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工业浪潮席卷全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名列世界第一位,成为一个工业国。

(2)政治上:一是三权分立制权力重心的转移——从“国会至上”到以总统为中心。一直到19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实际是一种“国会至上”的体制。然而,这一格局在20世纪初逐渐被打破。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已有了很大的扩张,并逐渐取得了优势,成为三权制衡的重心。二是州权的削弱与联邦权力的增长。从宪法制定到内战,美国的联邦制一直带有浓厚的州权色彩。从内战以后到进步时代结束时为止,浓厚的州权色彩已逐渐淡化,联邦集权的倾向日益加强。三是两党的趋同与第三党的兴起。转型时期美国政党制度也悄悄地发生了演变,其变化主要有:两党日益趋同,共和党日趋保守,民主党则走向改良,第三党跻身政坛。四是文官制度改革。首先,法律规定建立文官委员会来统一领导文官事务;其次,确立了“功绩制”原则,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再次,确立了“政治中立”的原则。五是选举制度的改善及其他民主参政形式的发展。首先,选民范围有所扩大,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其次,变革旧的提名方法和投票方式,实行更加透明的选举制度。

(二)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转型时期的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得美国跻身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直至今天为止,美国仍然占据着世界经济首位。

(2)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演变一方面使得联邦政府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充,开始对经济与社会事务进行有力干预,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文官制度的建立抑制了大财富集团对政治的操 纵,使官员任用制度开始向任人唯贤的方向发展。政府的决策更为迅速、准确,适应了社会发展加速化趋势。而选举制度的改善以及创制、复决、罢免等新参政形式的产生则使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有了更为广泛的民众基础,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是美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为现代美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现代意义的美国两党制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转型时期确立的新的联邦制格局与权力制衡关系至今未变